时间:2023-05-04
在第24届中国环博会期间,中国环博会官方新媒体《环保圈》对汩鸿(上海)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瓏瓏进行了专访报道,朱总的观点和诉求,得到业内人士的充分认可,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。
以下是报道原文,来源:《环保圈》
一次“史上最大规模”的中国环博会,让我们有幸认识到了一家“新”企业。
这家企业,就是汩鸿(上海)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(下称“汩鸿环保”)。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怎么读,事实上,汩鸿两个字念做“gǔ hóng”。
说他们“新”,其实并不是指成立时间短,汩鸿环保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。他们的“新”主要体现在,在环博会这个舞台上,汩鸿环保还是第一次如此地大放异彩。
作为受邀参加中国环博会重要同期活动——2023中国环境技术大会的企业,他们在会上不谈产品、不谈技术、不谈自己,谈的却是行业的痛点、大家的心声,最终也收获到了热烈的掌声。
这个痛点,就是“国资大量涌入环保产业”的问题。
汩鸿环保董事长朱瓏瓏坦言,作为一家企业,他们自己其实过得挺好。但考虑到环保界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,他又觉得有必要抛出这个问题;古人说: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基于家国情怀,基于对环保未来的期许,自然“爱之深,言之切”。
“不要扼杀很多有创新精神的企业”
4月18日,上海卓美亚喜玛拉雅酒店三楼会议厅,中国环博会重要同期活动——2023中国环境技术大会正在这里举行。
时间接近中午12点,上午的会议已经进入最后一项——“迈入生态环境产业新时代”议题,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所所长董战峰主持,中国光大环境(集团)有限公司执行董事、副总裁胡延国,首创环保集团董事、总经理李伏京,威立雅中国区高级副总裁/董事总经理黄晓军,维尔利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月中,北控水务集团副总裁冒建华,苏伊士集团亚洲公共关系总监刘永凯,以及汩鸿(上海)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瓏瓏共同进行高峰对话。
▼4月18日,2023中国环境技术大会,汩鸿环保董事长朱瓏瓏(右一)受邀参加高峰对话。
相比前面发言的光大、首创、北控等企业,汩鸿环保似乎显得有些寂寂无名。朱瓏瓏自己也坦言,他们是一家相对比较小的企业,属于90%的中小环保企业之一。
不过,朱瓏瓏随后的发言,却让人对他有些刮目相看。他没有借这个难得的机会大肆宣传自己的企业,也没有谈论那些比较“虚”的技术、创新等话题,而是把矛头对准了当下行业的一个痛点——国资大量涌入环保产业,谈了好多自己的看法。
他表示,虽然不知道在这个场合谈论这个话题是否合适,但他觉得有这个必要。因为说到底,垄断毕竟是个不好的东西,它会扼杀很多有创新精神的企业,以及一些中小企业,通过资本的力量造成不公平竞争,并产生非常不好的后果。正因为如此,所以我们国家也很早就出台了反垄断法,对这种情况进行限制。
最近,环保行业有一些新情况发生,比如很多省份成立省级环保集团。随后为了做大做强,又跟央企强强联合,这似乎是一个趋势,好像也很难改变。但朱瓏瓏担心,很多新成立的环保集团是否有很强的技术产品为主导?还是仅仅因为他们有很多的社会资源,就受到资本的吹捧?这些问题其实都值得思考。
▼ 4月18日,2023中国环境技术大会,汩鸿环保董事长朱瓏瓏在高峰对话上发言。
另外,最近大概有50多家央企都纷纷转型,要进入环保领域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环保领域门槛比较低,看上去似乎跟土建差不多。央企转型,为什么不转型到高铁、汽车、航天工业等领域?在朱瓏瓏看来,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偏见,觉得环保行业门槛低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
在他看来,几十家央企都转型到环保行业,从一方面讲是个好事,有了资本的力量,再结合一些有技术的企业,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,他希望是这样一种导向。
但是,如果央企转型进来,是变相的或者某种程度上的垄断,对环保行业可能就是“弊大于利”了。因为那样会让中小环保企业“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”,让他们在招标上处于劣势,拿不到项目,新产品也无法得到很好的推广。
作为90%的中小环保企业之一,朱瓏瓏表示,他提出这个问题是想抛砖引玉,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,能够传递底层的声音,让高层也能听到中小企业的诉求,在建立健康市场机制方面多做一些思考。
“项目和能力匹配度不充分,令人对环保未来充满忧虑”
朱瓏瓏的发言,引起了台下的热烈掌声。不过,由于时间有限,他没有来得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。好在,在随后的中国环博会上,朱瓏瓏碰巧也是《环保圈》“BOSS采访间”的受邀嘉宾之一,主持人正好就着这个话题继续请他聊了聊。
▼汩鸿环保董事长朱瓏瓏接受《环保圈》专访
朱瓏瓏表示,谈论这个话题,其实并不完全是为了自己。汩鸿环保是一家中德合资的技术型企业,公司本身经营也比较好,主要从事雨洪管理、海绵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工艺研发与设备制造。但考虑到环保界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,所以他才会主动抛出这个问题。
在他看来,项目招标倾向性集中,近乎垄断,这样不好。在国外,很多国家都会对这种现象做出限制。在国内,同样也会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。
影响之一,就是环境治理效果。
朱瓏瓏表示,这样会“窒息”一些中小企业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。因为很多大企业,他们拿到很多项目,自己又做不了,最后的结果就是分包。层层分包之后,最后的分包单位出于利润考虑或者自身不够专业,就有可能去寻找一些廉价的、不合格的产品来以次充好,最终造成整个项目的失败。而在追究责任的时候,往往却又追究不到那些主体单位的责任。
可能,有些企业会觉得,民企可以与国企合作,分包一部分工作,形成“优势互补”。但朱瓏瓏表示,这种想法其实只是一种被动、无奈的选择。因为国企、央企拿到的通常是比较大的项目,他们往往会把一些相对复杂的事情想得比较简单,在上层做出一些不太科学的决断,最终导致下面很多项目的执行层出现问题,这有点类似于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弊病。
总之,环境治理,效果决定一切。要有科学的设计,还要有产品的支撑。央企、国企纷纷进入环保市场,虽然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,拿到项目,但也要考虑他们是不是真有技术实力来做这件事情,而这方面其实是一个“大大的问号”。
▼汩鸿环保在环博会上的展台
影响之二,是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。
朱瓏瓏表示,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当中,民营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与国企齐头并进的。但现在,环保行业中民营企业的空间却一直被压缩,而且压缩得很厉害。
现在很多的大型环保集团,很容易就会掌控一个地区、一个流域的环保项目。与此同时,环保行业90%以上又都是中小企业,应该有一个市场化的机制,让这些中小企业也能公平、合理地参与竞争,大家一起来做这个事情,而不是由一个“庞然大物”来决定。
对于中小企业、专精特新企业,国家确实也出台了很多的扶持政策。但除了金融、财税等方面的扶持,更重要的还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,让企业能够通过竞标,通过合理、合法的竞争得到合同,而是不是由一些大企业、地方环保集团来垄断,市场的公平要比政策的扶持更重要。
否则,如果长期处于一个非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,就会对民企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造成很大打击,压制民营企业的创新精神,进而影响到环境治理的效果。
总之,朱瓏瓏希望,环保产业能让那些年轻人、那些刚刚创业的大学生们,也能有机会参与到环保的事业中来,而不是把所有机会都给那些大的国企、央企。国企、央企虽然有国家资金的支持,有资本的吹捧,但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中,却往往会出现脱节,反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。
归根结底,市场的最大价值就在于“优化资源配置”,一定要让最合适的人去做最合适的事。但现在的问题是,没有能力的人拿了好多项目,而真正有能力的人又拿不到或拿得少,最后的结果无疑是事与违愿,影响项目的质量。
最后,朱瓏瓏强烈建议,要让市场机制规范完善,市场环境公平健康,保护民营企业的积极性,让他们有更多的发展空间。
采访结束后,朱瓏瓏走出采访间,刚好遇到了后面一场的采访嘉宾。那位嘉宾也热情地与他打招呼,并且表示,朱总昨天(在环境技术大会上)的发言太好了,说出了很多民营企业的心声。